HOME > 視角cool > 好人物好故事 > 凝聚心能量 .共想激盪新創意 -- 專訪第二十屆臺北藝術節策展人 鄧富權

臺灣原創樂動力見證三十載美好風潮 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的笑與淚

世界搖擺 夢出城市的音符 2018世界音樂節@臺灣 專訪于蘇英

凝聚心能量 .共想激盪新創意 -- 專訪第二十屆臺北藝術節策展人 鄧富權

好人物好故事
August 17,2018

作者 / EVENT365編輯團隊 圖 / 臺北藝術節

心能量  激盪新創意   
專訪
第二十屆臺北藝術節策展人  鄧富權



 
今年(2018)是臺北藝術節的20周年,而此次藝術節也首度邀請新加坡籍的國際策展人鄧富權來接下策展重任。台北是個國際城市,希望能藉由鄧富權具有國際性的眼光及過去策畫過多檔國際藝術節的經驗,能為臺北藝術節帶來更耳目一新、與世界接軌的當代表演藝術節目。很榮幸能與曾獲威尼斯雙年展special mention獎項的國際策展人,同時也兼具製作人及戲劇顧問三重身份的鄧富權〈以下簡稱鄧〉,來談談臺北藝術節20周年的主題思想及當代藝術。
 
 
Q. 為了籌備臺北藝術節而來到台北生活,覺得台北市是個什麼樣的城市呢?
鄧:我搬到台北整整一年了,台北有很多好的並且很令我好奇的東西,在搬來前,我沒有想過表面上城市步調沒有那麼繁忙的台北,其實底下蘊藏各種不同的活動,也有很多素人或是自由策展人,他們自己舉辦很多各式各樣類型的活動,讓台北變的很豐富,也使我每天都有很多新鮮事可以去探索、觀賞。因為我本身是跨領域的策展人也是個對任何新事物都很好奇的人,所以我不會只focus(專注)在表演藝術領域,反而我會去做多方面的探索,例如:視覺藝術、電影、設計,而且也必須用很寬廣的方式、眼界去認識台北市,並且從中累積對於台北市的認識。其實這樣是在累積我自己的資料庫,透過田野調查及研究探索,不斷不斷的把資訊丟進資料庫,直到資料庫累積到了一定程度後,我才會提出一個有意思、必須帶出來的同時也是積極的策展議題,這是我自己的工作方式。台北市是個交通便利的地方,想要去哪裡看展、看活動或是認識不同的單位都可以藉由大眾交通工具到達,所以我在台北的生活過得很忙碌也很充實。
 
 
(歡聚今宵 劇照)

Q. 今年(2018)正好是臺北藝術節的20周年,這次的策展主題為「為了 __ __在一起 Assembly」,能與我們聊聊這次的主題嗎?
鄧:Assembly的中文意思是聚、聚會,舉例:Birthday Party(生日派對)就是一個開心的Assembly,一個開心的聚。所以這邊可以說是:為了__ __而聚在一起或是為了藝術而聚在一起。不過社會是多元的、可以有很多不同面向的,所以我在這邊留兩個空格給大家,大家可以自己放喜歡的詞彙來填空。而今年20周年,我設定的節目主題思想是如何把社會跟藝術的框架打開,所以今年藝術節的節目大多在強調「社群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很多節目會朝著帶出素人及較弱勢的團體來演出、納入「社群參與」的框架裡。回過頭來,主題的那兩個空格,不是由我來填空的,而是要讓藝術家及觀眾利用他們的想像來填空,讓他們去思考「聚會」的意思。
 

(山高流水之空中 海報)
 
Q. 能與我們聊聊這次臺北藝術節的節目規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鄧:以往大家的觀念、認知是認為藝術節就是一個提供「好的」、「優良的」作品的平台,觀眾想要欣賞所謂的「好作品」,就只需要購票入場觀賞就好了,但是今年不一樣,我們希望觀眾不是只有坐在台下欣賞,也要貢獻「思想」。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是為期整整兩個半月的活動,所以在策畫節目上則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在藝術節的第一階段是為期12天的活動:『共想吧 (Think Bar)』,之後第二階段就進入中山堂,進行為期3個禮拜的各類節目表演,而其他的國際共治的節目則會穿插在這兩個半月的藝術節中。
第一階段的『共想吧 (Think Bar)』,是我們為了呼應主題「Assembly」〈這個英文單詞的解釋也有帶點政治色彩的意味〉所舉辦的新類型的活動。希望藉由此活動傳遞給觀眾:除了享受節目,也要會思考,而共想吧的目的也是先讓大家做好思辯的準備,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的節目,才能把具有思考性的共想吧所探討的具有意義的、正面的討論結果再繼續往後擴大發展到下階段的節目。我們的節目順序安排是有道理的,必須一層一層的往上堆疊,才可以達到我們所希望傳遞、教育給觀眾的目的。共想吧這個系列是今年新成立的,明後年的臺北藝術節也還是會有這個主題,我們希望讓論述、藝術及觀眾欣賞的經驗透過共想吧,繼續擴大延伸下去。而另外,我也希望透過藝術把「Individual (個人)」、「Collective (集體)」和「Private (私人)」、「Public (公開)」的表現張力帶出來,會是個很好玩的方式。
跟大家分享,我第一次去中山堂時,覺得非常震撼!有這麼樣的一棟古老的樓,處在喧鬧的市區內,是非常有反差感的,而當我去了解中山堂的背後歷史,更讓我喜歡這裡了。所以為了籌備藝術節第二階段的節目活動,最近這3個禮拜,我帶了許多藝術家進入中山堂,把大家對中山堂的歷史來重新詮釋,他們會從當下在中山堂所產生的靈感,激盪出全新的、不同玩法的點子出來。所以將會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表演團體在中山堂進行各式樣新穎的表演,透過「Individual (個人)」及「Collective (集體)」產下的思想火花,帶出他們各具特色的演出,而透過這些演出,打破中山堂帶給人比較陰陰沉沉的印象及傳統正派的框架,把活力重新注入,希望帶給大家煥然一新的中山堂。
 

(但是又何NIGHT 海報)
 
Q. 當您提出「為了 __ __在一起 Assembly」作為本屆臺北藝術節的主題時,公部門單位有給您什麼樣的反饋呢?
鄧:公部門單位都很喜歡也很支持這樣的主題,他們知道這是個很開放的框架,讓素人、藝術家甚至是學者都可以多層次的參與,因此是個非常好的嘗試。而明後年,我會朝著一個未知的領域去進行,可能是「跨領域」、「跨空間」、「跨時間」的方向去延伸,來進行明後年的策展。
 

(FUN RUN 放跑馬拉松 劇照)
 
Q. 您過去曾在世界各地工作,也接觸過非常多不同的藝術家,能與我們聊聊您所認識的臺北的藝術家是什麼樣子的呢?
鄧:台北的藝術家都很有想法,而讓我感興趣的是年輕一輩的藝術家,因為他們代表著未來,而透過他們闡述出的想法,我也會抓到現今當下的社會脈絡及看到未來的趨勢,所以在今年的節目裡,可以看得出我邀請了許多年輕藝術家帶給我們嶄新的作品。跟年輕藝術家一起工作,對我來說也是種學習,他們拉著我往前跑,帶給我許多新的idea (想法),所以我覺得台北市是個人才濟濟的地方,不缺乏年輕人的創意及怪主意,而且他們也非常大膽、非常有實驗的精神,這真的是台北的一大亮點,也是讓我接下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這份工作的一大主因。

Q. 當初是什麼樣的契機,您接下了臺北藝術節策展人的工作,而且一簽就是連三屆的策展人,能與我們聊聊這部份嗎?
鄧:我想應該是因為我具有多層次的身份,所以台北市才會找到我(笑)。我是策展人、製作人也是戲劇顧問,所以我融合了三種不同的身份在做事。舉例說明:當我策展時,我會想要製作新的作品而不是用舊的、現有的;而因為我也是製作人,所以我也會思考怎麼去做;同時受過戲劇顧問訓練的我,也會帶出許多不同想法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所以我跟藝術家的交流是很深的,我們會去討論很多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未來,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也強調「新」製作,不是引進國外的節目,是開發「新」的創作,而「新」製作是透過直接與藝術家對談的模式來進行,而這樣的模式目前還在發展中。不過由於我擁有多重身份,我也能帶出許多可能性、啟發新的模式及idea(想法),來把整個藝術的網絡擴大。


Q. 而在市場的行銷面來說,是否會有節目票房的壓力呢?除了節目的票房壓力之外,還有什麼節目策畫的壓力呢?
鄧:票房當然是有壓力的,我們已經開始開放賣票了呢!不過目前的票房還OK,作為策展人當然希望能夠場場滿座,可是對我來說,票房可能不是我最最關心的,因為我對於臺北藝術節是有個願景的,我希望臺北藝術節成為一個新創作的平台。由於這樣的平台會有滿多新創作出現,多數作品都是以從未見過的表演形式及表現手法來呈現,所以可能只會吸引到某些特定族群來觀賞,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消化「新」作品,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創新的表演形式,簡單來說,我們不一定可以滿足每位買票進場想看「好作品」的觀眾;換言之,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平台,來培養觀眾欣賞新創作的能力,跟著我們一起面對未知的未來,一起接受當代藝術!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不過藝術不能永遠一成不變,也不能永遠為了討好觀眾而一直製作觀眾所「喜歡」的作品,所以推動當代藝術是必要的,我希望能夠培養更多人可以跟著我們一起冒險、嘗試、打開眼界、面對未來未知的心態去欣賞所有的新創作,但這也不是我單方面的推動就可以達成的,需要觀眾認同我、跟我一起努力、互相配合才能達成。


Q. 在籌備臺北藝術節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比較困難的地方呢?
鄧:今年由於由兩個單位合併來舉辦臺北藝術節,所以有很多的前置作業需要佈置完成才能開始藝術節的工作,導致藝術節的作業到比較晚才開始進行,而所有的節目則是在短短的3個半月內完成的,時間真的非常短、非常緊張,不過還好我們都順利完成了,大家都很厲害!


Q. 這次臺北藝術節為大家帶來許多很棒的作品,有沒有特別想跟讀者介紹的節目呢?
鄧:特別想跟大家介紹兩個節目,第一個是藝術節的開幕表演,是由澳洲單人藝術家Tristan (崔斯坦)所帶來「Fun Run (放跑馬拉松)」,這是免費的、戶外的、非常有意思的互動式的表演。Tristan (崔斯坦)將化身為古希臘時代傳遞捷報的使者,在中山堂戶外舞台上的跑步機一口氣跑完42.2公里、約6個小時。而在這6個小時的過程中,他也會找20個不同的族群在這6小時內排序出場表演,他在台上跑步而台下則是這些團體的舞台,作為啦啦隊的概念來做演出,而這20個表演團體也會用自己獨特的表演方式來呈現精彩的表演。才剛到達台北的Tristan(崔斯坦)就已經馬上開始觀察台北的許多不同的族群、團體,邀請他們跟他一起參與臺北藝術節的開幕表演「Fun Run(放跑馬拉松)」,這真的非常有趣,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來參與。
第二個是由德國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帶來的「遙感城市」,這個節目去年就有辦過,深受大家的喜歡,連製作人都讚嘆台北的版本做得真的很好,所以今年重磅回歸。遙感城市每一場只有50個名額,大家戴著耳機、聽著耳機內的導覽,帶你重新認識台北市,而每年我會抓出一個能夠代表台北特色、抓住在地區域亮點的活動,帶領大家用不同的眼光及角度來重新認識台北,遙感城市就是我非常推薦的一個節目之一。

Q. 最後,能與我們分享您最享受工作的哪個部份呢?
鄧:對於選擇做當代藝術的我來說,「Possibility(可能性)」是很重要的,每天都在想這有沒有可能發生呢?而這種未知的期待感對我來說,是我滿享受也滿喜歡的部分,而且我也接受各種的可能性,因為這就是當代藝術、New Creation (新創作)。


全文收錄在2018.06 EVENT365生活誌夏季號,現正於香港誠品及全台各大書局及網路書局熱賣中,欲購請按此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