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視角cool > 好人物好故事 > 溫暖女力 訴說感動故事的說書人 – 陳慧翎

瘋狂有理搞笑無理 不設限地令人笑到心坎裡 – 謝念祖

穿梭在如夢境般 現實與虛幻中的劇場詩人 – 周東彥

溫暖女力 訴說感動故事的說書人 – 陳慧翎

好人物好故事
November 15,2018

作者 / 王宇琪 圖 / 陳慧翎、公共電視台

溫暖女力 訴說感動故事的說書人  – 陳慧翎
 


陳慧翎,獲獎無數的金鐘導演,也是現正熱播的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導演。曾執導公視人生劇展《與男友的前女友密談》,獲得電視金鐘獎剪輯獎、迷你劇集編劇獎;執導大愛劇場黃金線》,獲得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播(演)獎;執導公視電視劇《那年,雨不停國》,又再榮獲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播(演)獎。陳慧翎的作品細膩又浪漫,透過她的鏡頭,總能帶給觀眾不一樣人生的視角及溫暖人心的力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工作照) 

天生不受拘束  編織夢想的世界
70年代的台灣,是個電視頻道只有三台(中視、台視、華視)及廣播節目盛行的年代,既沒有手機也沒有網路,資訊流通不像現代這麼樣的發達、快速,但這樣的時代背景,反而更讓人對於任何事都充滿無限廣闊的想像、也比較主動思考這些資訊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出生在這樣的時代、陪伴著陳慧翎成長的朋友是廣播節目、電視劇、小說或是漫畫,這讓她對於能自由想像、編織,不那麼現實的世界非常著迷,陳慧翎告訴我們,「在小說、漫畫甚至是電視劇裡,我看見許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例如:原來談戀愛是這樣的、又或者,原來有人的家裡會發生這麼恐怖的事情…等等,這些有趣、新奇的世界讓我的腦袋時時充滿活力,它非常吸引著我。」然而當時年紀還小的陳慧翎並不太清楚自己所喜歡的這個〝世界〞是甚麼,直到上了國中才明白原來這就是大眾傳播,從那時開始,大眾傳播科系成了陳慧翎的唯一志願。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期間,陳慧翎曾打過幾份工:監理站蓋印章的文書人員、手沖咖啡店的服務員等,這些打工經驗都讓她更加確定,自己天生不受拘束的靈魂,不適合坐在辦公室裡當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是時時保持笑臉迎人的服務業,唯有大眾傳播相關行業才是她心中所屬、也是最適合她的志業。

 
(〈貓的孩子〉劇照) 

最重要的是過程  結果不必太強求
90年代,三台不再坐擁電視頻道大權,有線電視台興起,許多不同類型的節目出現,現代年輕人所喜愛的娛樂新聞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產生的。大學畢業後,陳慧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由教授引薦,進入台灣電視公司擔任娛樂新聞的記者,她與我們分享一次與國際大導演近距離接觸的難忘經驗,那年,國際知名法國導演盧貝松帶著美國女演員蜜拉‧喬娃維琪到台灣宣傳電影〈第五元素〉,身為盧貝松腦粉的陳慧翎相當興奮,抱著在日本買的一大本電影分鏡書給盧貝松簽名、又花了整整3天的時間剪輯一段只會在電視上播出3分鐘的影片,這樣認真的工作態度,在當時的節目製作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那相對保守的年代與體制下,娛樂新聞節目生存不易,很快地就被收掉了,正煩惱可能面臨失業的陳慧翎,受到前節目製作人的推薦,轉而擔任專訪台灣各地奇人異事的帶狀節目—《大社會》的執行製作,工作內容從找題材、人物、敲專訪時間、訂車票飯店,到後製影片剪輯…等等的大小事項,全都由她一手包辦。陳慧翎回憶著,那時,台視剛引進一套最新的電腦剪接系統,但是都沒有人願意學,還算是新人的陳慧翎就被指派學習這套系統,好不容易學會了,又被指派用新系統剪輯節目的預告片及正片,過程十分具挑戰且艱辛。回想起那段成長及技術學習最多的時期,陳慧翎與我們分享「我們努力做了很多事情,但結果未必是好的也不是我們能夠預期的,所以,專注在於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陳慧翎在這個階段學到最重要的一課,為她日後的發展奠下紮實基礎。
 

(〈茉莉的最後一天〉 劇照) 

用自己的鏡頭  說感動的故事
轉戰到大愛台拍攝紀錄片及紀錄報導的陳慧翎,開始嘗試自己用DV來拍攝社會關懷紀錄片,讓多為一般民眾的受訪者,能夠在完全沒有壓力、緊張的情況下來訴說他們自己的故事。這個節目讓她有機會紀錄許多關於老兵的生存、安寧病房內不為人道的悲淒及生重病的人如何重拾生活的種種故事,走訪了台灣的大街小巷,蒐集到許多鮮為人知的人、事、物,製作出別具深度的紀錄片。這些豐富的故事讓陳慧翎走進了許多人的生活、彷彿過了好多人的人生,也教會她用更寬闊的視角及同理心去看待人、事、物,這些層層積累都轉化為陳慧翎的養份。921地震之後,陳慧翎率團隊深入震區拍攝,她思考著自己要為災民做出甚麼樣的紀錄片,同時,她開始製作新節目《活過地震》,深度探訪曾經有過大地震的地方,與經歷大地震後存活下來的人們對話、傾聽他們的故事,希望藉由這些故事讓有過相同經歷的人,能從中獲得希望、力量去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在一次慈濟的定期會議上,證嚴法師邀請陳慧翎拍攝大愛台的戲劇,希望藉由陳慧翎細膩的拍攝手法及對慈濟的深度了解,來拍攝慈濟人的故事。從來沒有拍過戲劇的陳慧翎就這樣硬著頭皮與團隊開始執行拍攝工作,大家開始把之前所聽到的故事撰寫到劇本中,整個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產出十個劇本,再由每個人執導自己所寫的故事。看似突然變成導演的陳慧翎,回頭看看自己的經歷,覺得過去的種種彷彿都是為了“導演”這個位置在做準備。「現在的人都比較功利,做事情的出發點常常都是因為對自己是有利才做,但其實每件事的發生都是有安排、有原因的。」陳慧翎有感而發地說。導演可以創造一個想像的世界,而團隊的工作人員會把這個世界變成真實的,這就是陳慧翎自小的夢想。她跟我們分享,第一次坐在螢幕前看到自己所寫的台詞、幻想的場景呈現在自己面前,心中的悸動不可言喻,「這就是我想做的工作!」陳慧翎眼神發亮、語氣堅定地說。很多人說,陳慧翎是說故事高手,總是能把溫暖的、感動的故事講述的淋漓盡致、帶給人共鳴,但她卻告訴我們,她不是會說故事,她只是把自己深受感動的故事轉述出來而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戶
陳慧翎非常喜歡看書,每個禮拜都會到書局帶上幾本書,當她在2014年讀到吳曉樂所著由真實故事改編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時,帶給她很大的衝擊,因為在她的成長背景和親友圈中,沒有發生過書中所講述到的任何情節,另一方面,她也不太理解,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她以為這樣的故事只會發生在以前的社會。幾經思考後,她發覺,原來大家對於成功的定義還是這麼樣的單一、家長對於教育依然無所適從,在升學主義下被壓榨的孩子們,從小就沒有被開發思考的能力,甚至喜歡的東西也會被教育成是錯的、不好的、被阻止的,導致長大後連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都不清楚,稀哩糊塗的過著“就這樣子吧!”的人生。陳慧翎說現在大多數的人也還是會用“錢”或是“分數”來評斷一個人,這其實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當公視找上陳慧翎執導這部戲時,她非常的開心,希望可以藉由拍出這些故事引發大眾反思。《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帶出的社會問題不僅僅是給已經為人父母的長輩看,也希望讓還沒有生小孩的年輕人甚至是國高中生可以關注這個議題,反省背後的涵義,陳慧翎說,她拍出的只是故事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翻轉舊時代的觀念、期待讓國高中的孩子們學著去思考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而不是活在社群網站所建立的虛擬世界裡,這些才是需要大家共同深思的問題。造成網路討論熱潮不斷的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持續得到來自於各方良好的回饋,在這個自由開放的年代,任何想要探究的議題都有機會搬上檯面討論,相信藉由這部戲劇所帶來的思想發酵,可以讓這一代、下一代的孩子活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優秀人才外流  政府制度不彰
台灣有非常多優秀的影視圈人才,唯一缺少的是奧援。陳慧翎說道,在台灣做戲很辛苦,大家含辛茹苦地把所有的東西給做起來,可說是全手工業,所以很多時候從業人員是感到很無力的;放眼看其他亞洲的國家,政府是有計畫、有規格的培育影視人才,並且出錢來拍片,而有了政府的支持,所有的工作人員就能夠盡情的發揮長才、拍出好片。現階段的台灣影視圈缺乏良好的制度來改善環境。陳慧翎說,其實台灣有非常多優秀的人才,也有很多好的故事可講,但尚未出現一個制度可以把整個影視圈變成是一個工業,讓好不容易因為戲劇帶動起來的議題得以延續,或讓多樣的議題被拍出來,觸發大眾更多思考。其實台灣影視圈是有能力可以做到的,但礙於制度面的不足,讓許多優秀人才外流。陳慧翎很希望看到政府對於影視工業的重視及制度改善,期待未來有了政府支持的影視圈,能有更多好的戲劇作品出現,她也會持續帶給大家更多好故事。
 
 
SLOGAN 一句話
我只會說自己深受感動的故事。


(此文收錄在2018.09, EVENT 365生活誌 秋季號,全省各大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及香港誠品熱賣中;網路購書請進 博客來 或 Pinkoi。)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