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新樂劇 唱出動人台灣味 – 曾慧誠
曾慧誠,現任「躍演VMTheatre劇團」藝術總監。擅以西方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結合東方表演藝術的精髓,訴說著台灣本土的在地故事,其原創音樂劇作品不僅感動數人,更讓中西文化融合的作品,碰撞出許多精彩、絢麗的火花。
(躍演音樂劇《釧兒》劇照)
飛越太平洋 奮勇追尋夢想
曾慧誠從小就喜歡音樂、熱愛唱歌,高中時期加入校內合唱團、學習聲樂。高
中畢業後考取輔仁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進入音樂系後,隨著許多聲樂上的專業規範及技巧鑽研的要求越趨精進,加上對於聲樂曲中常出現的德文及義大利文不太熟悉,無法咀嚼出其中韻味,也越來越覺得在音樂上的創造力跟自由感變少,因而感到有些挫折迷茫。那時,老師在課堂上撥放了時下流行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十周年》的錄影帶,第一次看到音樂劇表演的曾慧誠,深深地被其動人的音樂、感人的歌詞及生動的戲劇表演所吸引,「原來音樂劇這麼好玩!」曾慧誠默默在心裡讚嘆著,並決定大學畢業後一定要學習音樂劇。不過當時台灣的音樂劇教育可謂是零,沒有老師可以告訴他該去哪裡或該怎麼學習音樂劇,但他沒有因此放棄,還是持續努力精進歌唱技巧越來越好,相信總有一天一定會派上用場。大學畢業後的某天,曾慧誠在書局翻閱著《表演藝術》雜誌,內容正好有專題在介紹音樂劇及其位於美國的專門學校,上天彷彿為她開了扇窗,憑著在雜誌上看到的介紹,曾慧誠毅然而然地飛去了美國,開始他的追夢之路。「當時甚麼也沒想,只想趕快去學音樂劇,就這樣飛出國了!」曾慧誠憶起當年為了追尋夢想、奮勇直前的自己,眼神閃閃發光。
(躍演音樂劇《DAYLIGHT》劇照)
蓼蟲忘辛 唱出音樂夢
曾慧誠暫居於美國德州工作的姐姐家,努力學習英文,「在美國留學,總得把托福考試先考好吧!」曾慧誠說。考完托福後,他一路向北到波士頓大學讀語言學校,同時也得知波士頓音樂院的音樂劇課程在業界非常出色,因此,一心只想趕快準備音樂院考試的曾慧誠,鼓起勇氣拜訪波士頓音樂院的音樂系系主任,希望從系主任口中獲得一些甄選考試的資訊,「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我用著一口破英文問系主任該如何準備考試,因為我甚麼都不懂也不會,只希望他可以幫助我。」也許,就是曾慧誠的一股衝勁及誠懇的求學態度感動了系主任,系主任不僅向他說明考試的內容有唱歌、舞蹈及戲劇表演,也還各推薦一位名師給他。曾慧誠拚了命的準備考試,如願地進入波士頓音樂院學習音樂劇演唱;畢業之後,曾慧誠來到了音樂劇的大本營–紐約。在紐約的百老匯區,每天都有好幾部不同的音樂劇同時上演著,而每天也都有數百名觀眾排著隊、搶著票的進劇院欣賞不同的音樂劇,「紐約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我一定要在這裡學好音樂劇,並且想辦法立足於百老匯。」曾慧誠告訴我們,這是他到紐約時給自己訂定的目標。他考進紐約的音樂劇專門學校,專攻音樂劇表演,「進入學校才是痛苦的開始啊!」曾慧誠大笑著說並且告訴我們,這間學校專門收來自各地的菁英學生,而同班的同學都是18、19歲的孩子,而他們對於音樂劇的專業訓練也都已經有相當的程度,對當時已經26歲的曾慧誠來說,有著這種年齡上的差距及程度上的差異,都使他時時刻刻承受著無比巨大的壓力在學習,這是旁人無法想像的艱辛過程。曾慧誠告訴我們,學習上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英文發音,音樂劇表演對於語言的正音及表達要求非常高,這對於母語不是英文的台灣囡仔來說,著實是一大挑戰,無論曾慧誠怎麼練習,講英文都有一個亞洲口音,所以每一學期的期末考,曾慧誠總是因為口音問題被老師當眾羞辱,每每考完試他都會哭著打越洋電話回家跟媽媽哭訴,但是掛上電話、擦乾眼淚卻又回到琴房繼續練習,咬著牙也要堅持下去、不能輸。就這樣,曾慧誠一直打拼到取得紐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的學位。取得碩士學位後,曾慧誠嘗試留在紐約作為一名職業的音樂劇演員,但是在紐約百老匯這個全世界數一數二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真的非常難以在這裡立足,縱使曾慧誠有著一些對於創作的理想及一股滿腔熱血,最終也無可發揮,因為比他厲害的人比比皆是,「我了解這個世界有多大,也認清自己的程度在哪裡,所以才做下回台灣的決定。」經過內心不斷思考、拉扯後的曾慧誠,最後決定回到台灣,這個他最熟悉的地方築夢。
(尚和歌仔戲劇團《不負如來不負卿》劇照)
創團為艱 步步紮實走出一片天
學成歸國後,曾慧誠很想將在美國所學到的音樂劇表演呈現給大家觀賞,便與學姐合開音樂會並成立「聲動劇團」,不過當時「聲動劇團」與它團撞名,因而改為「耀演劇團」。在一次陰錯陽差的契機下,曾慧誠做上導演椅開始執導,他第一次導演的作品是《喜樂社區》,《喜樂社區》一登場就連續演出十場,並且場場爆滿,當時業界的許多知名人士都前來觀賞,觀眾的反應也都相當好,初試啼聲的曾慧誠獲得好評,因而開始學習當一名導演。雖然《耀演劇團》第一次演出就有不錯的迴響,但是經營一個劇團仍存在著許多困難,創團初期常常是沒有運作也沒有演出計劃的,恰好那時上海正在徵選音樂劇「媽媽咪呀Ma Ma Mia!」中的“爸爸”一角,曾慧誠就趁著劇團閒置的時間到上海參加徵選,後隨團於大陸巡演了一年。曾慧誠告訴我們,對於劇場裡的所有知識,都是他在美國唸書時學習的,所以當他回到台灣後,就把在美國所學到的那套理論運用在台灣的劇團上,但是台灣的劇場環境跟美國截然不同,所以美國那套理論用在台灣劇團上是無法成立的,中西文化不同的「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對他的衝擊是相當大的。然而,理論沒有對錯,只是習慣的問題,到大陸巡演一年後回到台灣的曾慧誠,重新整理思緒、整頓劇團,慢慢了解台灣劇場環境並且融合自己所學,摸索出一個「好」的方式來運作。《隔壁親家》是曾慧誠第一部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作品,也因這部作品使他結識了澎哥(彭恰恰)及舜哥(許效舜)等業界的重量級人物,讓他逐漸熟悉台灣劇場做戲的操作模式、累積自己的實戰經驗,努力做出許多好作品。
保持初衷 唯有把戲做好
「如何把你頭腦中天馬行空的想法,做出來與他人分享,這就是你的能力。」這句話是曾慧誠一直提醒自己及劇團行政團隊的一句話。在說故事這件事上,曾慧誠利用各種不同的戲劇元素、表演模式傳達給觀眾,但是觀眾買不買單、喜不喜歡這個故事就不是他所力所能及的了,「只要努力做好戲、說好故事,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曾慧誠笑著說。談到跨界合作共製音樂劇,曾慧誠第一個跨界的作品就是與尚和歌仔戲劇團合作的音樂劇《不負如來不負卿》,透過這次合作,曾慧誠學習到更多劇團執行的技巧及方法,也把自己所學的西方百老匯音樂與東方的歌仔戲做有趣的結合,這部戲啟發曾慧誠更多做戲的想法,這些積累都為下一部劇《釧兒》奠定了基礎。《釧兒》是澎哥的原創歌仔戲故事,非常喜愛這個故事的曾慧誠與澎哥約定好,總有一天一定會讓「躍演劇團」以西方音樂劇的形式,結合東方歌仔戲的表演來講述台灣在地的本土故事。為了籌辦策畫《釧兒》,曾慧誠費了多年的心力才終於讓《釧兒》成功的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首演,而首演十分成功,讓所有本來不看好這部劇的人都對曾慧誠及「躍演劇團」豎起大拇指、點讚。「做表演藝術的人,應該都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實力,並且給自己設定目標,永遠要很誠實地知道自己的份量在哪裡。」這是曾慧誠要分享給所有學表演藝術的人的一句話,簡簡單單卻道出背後的辛酸史。
追根台灣 說出原創感人之作
從小就一直對英文及美式風格很嚮往的曾慧誠,到了美國學到了正統的紐約百老匯音樂劇,回到台灣後,也還是一直唱著英文歌、想著要在台灣做百老匯音樂劇,直到做了跨界歌仔戲的《不負如來不負卿》音樂劇,曾慧誠才發現自己在美國繞了一圈、用了十年的時間,其實在台灣也能學習到音樂劇的曲式概念,做完《釧兒》之後,曾慧誠更覺得自己“回家”了,回到了那個兒時喜歡看布袋戲、跟著媽媽去廟裡拜拜的那個自己。曾慧誠說,東方文化就是自己的根,那些華文的台詞、語法用字甚至是表演形式,都是存在於我們血液裡的,所以我們很能去體會、了解故事中的意境。接下來的十年,曾慧誠目標帶的作品出國,不是要讓世界看到台灣的作品,而是要讓台灣的作品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讓更多的台灣人透過這樣的翻轉方式去看到台灣特有的文化。莫忘初衷,切莫忘本,是曾慧誠在下個階段給自己的任務,曾慧誠有感而發地說:「要認真地去感受生活中所體會到的各種有感,才能做出令人感動的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曾慧誠的音樂劇會如此貼近人心、感動眾人的秘訣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話: SLOGAN
說故事是擷取生命軌跡上的片刻,分享那些動人的生活風景。
(此文收錄在2018.09, EVENT 365生活誌 秋季號,全省各大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及香港誠品熱賣中;網路購書請進
博客來 或
Pink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