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視角cool > 好人物好故事 > 拾起畫筆塗鴉創作 .藝想心風景

徜徉在樂音的天堂.奏出心樂章

人生劇裡你扮演誰.擁抱自己心關係

拾起畫筆塗鴉創作 .藝想心風景

好人物好故事
January 30,2019

圖 / 郭韻筑

藝術讀懂你了 X 表達性藝術治療

拾起畫筆塗鴉創作  藝想心風景
 


藝術(美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透過視覺藝術媒材進行的心理治療,以不具威脅性、非言語表達的方式,藉由創作來發掘、了解個案的發展狀況、心理情緒層面、人格、潛意識等,並給予協助。經過藝術治療的工作過程,個人的情緒獲得釋放及緩和,同時改善感覺統合、專注力、觀察力、溝通表達、情緒行為等,這也可以是長、短期心理復健者適用的治療方式之一。另外,藝術治療的作品也是一項重要的診斷指標,治療師可以透過個案的創作,來評估其發展狀態,讓個案的工作過程及成效更完整。


透過與藝術治療師—郭韻筑(以下簡稱郭)的對話,讓我們藉由繪畫、創作來認識藝術治療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Q. 藝術治療的特點是什麼呢?
郭:在台灣,我們普遍把美術治療稱作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就是使用美術、繪畫、粘土創作的方式來與個案工作,希望藉由這些方式來為個案的心理健康做努力。藝術治療最特別的部分在於個案不需要開口說話,治療師可以從個案的畫作、創作中,察覺到個案的狀況,進而給予協助,讓他們的心理狀況得到支持和紓解。
 

Q. 甚麼樣的狀況適合藉由藝術治療來做協助呢?
有年齡限制嗎?郭: 藝術治療很適合孩子們,我經常跟學齡前孩子或是再大一點的孩子們工作,這麼小的年紀有時無法流暢地用言語表達心中情緒,反而很適合用玩遊戲、繪畫的方式來與他們互動,這也是藝術治療特別的地方。我們著重讓孩子們創作,孩子們可以加入任何材料到作品裡,例如:用鐵絲來創作、將壞掉的玩具加入創意改造成藝術作品。然而,用什麼樣的材料創作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藉由藝術創作的過程與作品呈現,讓孩子來表達他們說不出來的心理狀態。
一般民眾也都可以來參加課程,並不是要「生病了」才能來上課,只要是你覺得需要協助、或是你希望藉著藝術來療癒自己,都可以來參加藝術治療。可能因為文化的關係,在台灣,很多人會認為生病才需要被治療,但其實不然,能夠透過課程來認識自己、找出潛在的一些內心糾結,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好的。我覺得參與藝術治療課程是有備無患的,而且也沒有年齡限制的哦!
 

Q. 現代人很看重社交及人際關係,在這方面有困擾的人,可以透過藝術治療來做改善、協助嗎?
郭:當然可以哦!我處理過滿多人際關係議題的個案,而且他們的年齡落在國小7~12歲的階段。不要以為年紀小就沒有這類的困擾,其實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只要跟別人不太一樣、沒什麼朋友,就會發生人際相處上的困擾。我們可以藉由藝術及創作找出為什麼會有人際關係的問題、或可能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的,再依樣透過藝術來做心理層面的協助,基於每個人的情形及適合的方式不同,所以課程是量身打造的,也會依每堂課的狀況再做調整。
 



Q. 藝術治療的課程是怎麼開始的呢?而個案的目標訂定又是誰決定的呢?
郭:我的個案有滿多都是家長帶著孩子來報名的。我會習慣與家長跟孩子見面,先讓孩子認識我,才會開始進行課程的安排。跟孩子工作,就某個層面來說,也算是在跟家長工作,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及家庭環境,相對來說都是互相影響的。而對於目標的訂定,是由我跟家長共同討論訂下的,很多時候家長會有美好的期待、想像,但是就現實面來說,藝術治療畢竟不是藥物、而孩子也不是一個「東西」,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個體,不是我們想要他變成什麼樣就可以的,很多時候我需要去說服家長,讓他們了解到有什麼樣的難處。藝術治療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立即見效,我們需要時間來與孩子們工作,找出問題癥結點,才能進而協助他們處理困難、達到心理支持。不過,孩子們的變動性很大,在課程中間有可能會做隨機的調整,但是整體的大方向目標是不太會變動的。
 

Q. 我不會畫畫,那我可以參加藝術治療課程嗎?
郭:完全可以!藝術治療是透過繪畫來理解自己,看重的是這個畫是不是能夠真實地傳達內心的想法,並不是鑽研在繪畫的技巧、或是用色是否合宜。不過,有這樣想法的人,確實在做藝術治療的過程中會比較辛苦,他們會顧慮作品的美醜,不好意思讓我欣賞,反而會造成無法好好地表達內心的狀況。但是,當了解到藝術治療並不是要評論創作,而是注重在畫作背後想要傳達的內容,這種「不好意思」的想法就會消失了。




對於「藝術治療」有些概念後,我們認識到藝術治療是藉由藝術及創作來了解服務對象的心理狀態,並且透過非言語的方式,利用藝術間接的協助不擅於表達的、甚至是不想開口說話的服務對象。面對心理受創的服務對象,也可以藉由藝術的創作來與治療師對談,撫慰其心靈。透過藝術治療師—郭韻筑的個案經歷分享,帶我們走進一幅幅畫作背後,繪者的內心世界,了解藝術治療能帶給個案的幫助及支持。

 
再次找回自己的聲音
我在國外有接觸過一個很特別的個案,她是一位國小二年級的女孩,而她從某一天開始就選擇不再開口說話,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選擇性緘默症」,原本是會說話的,卻選擇不再開口。我在跟她工作時,雖然她不說話,但我們用繪畫、創作來交談,從她的作品中,我透過同理她的問題並且給她情緒支持和口語回饋。慢慢地,她知道我從她的作品看到那些使她難過的事,並且對我產生了信任、也願意敞開心胸,畫更多與她相關的事,與她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原來是因為她的家庭狀況,使她不願意再說話。我們一起工作了半年後,她的學校老師開心地告訴我,她在學校已經願意開口說話了,不過在我們一起工作的這一年當中,她始終沒有和我說話。我知道,我們藉由豐富的畫作,進行了許多深度的對話交流,並成功地幫助她再次找回自己的聲音。
 
 
高齡藝術家
在養護中心的長輩們,有些重度失智、失去言語功能,對於物品辨識度也降低,甚至有些已經喪失了視覺。我與多位治療師一起與這些重度失智的長者工作,我們透過貼黏土的創作,刺激他們的頭腦及雙手的運轉,我們甚至發現到,他們雖然失去言語、記憶也模糊、眼睛看不見甚至耳朵也已經聽不到了,但是他們仍然保有創作的能力。另一位個案是名患有輕度失智的老奶奶,起初她一直覺得自己的畫作很醜,但是我們不斷地鼓勵她,使她慢慢恢復自信,終於她又提起畫筆繼續繪畫。藝術治療雖然無法治癒失智症,但是能夠有效地增加他們與人的互動、保健心理健康,更可以透過創作,讓因為退化的症狀而不被尊重的長者們,重拾自信及自尊心。




郭韻筑
現為新竹心星職能暨語言治療所、松德精神科診所之藝術治療師。英國健康與照護專業議會(HCPC)註冊之藝術治療師。目前常在校園與學齡前兒童、國小學童工作,透過藝術療癒課程幫助兒童調適情緒、增加自我價值與面對人際關係之議題。


(此文收錄在2019.01冬季號,於2019.1.31台港同步發行)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