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ean Chen 圖 / 張三李四
「叭噗」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而形容它是「台灣的Haagen-Dazs」又讓人會心一笑。在2016年金曲獎獲得「最佳演唱組合」的張三李四樂團,團員平均年齡剛過30歲,卻對社會底層的平民生活有深刻的觀察,對週遭環境變遷有敏銳的關懷,所以他們的音樂創作,建立在「為無名英雄發聲」的概念,如團長張錫安所說:「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位置上辛苦打拼,士農工商,都需要鼓勵。」
「張三李四」的樂團名稱由來,最初是因為團員只有張錫安與李百罡兩人,從兩人的姓氏作發想。他們的第一次搭檔是替代役的反毒宣傳大使,後來在創作過程中,想要增添更多為大眾發聲的元素,又邀請了台南藝術大學的學弟黃昺翔與馬卲權加入。現在更增至七位團員,未來不排除加入更多團員,因為張錫安說:「樂團本身就是這個社會下的產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張三李四。」
張三李四的創作氛圍非常自由,而團員也幾乎是「全才型」,四位都是主唱,都會創作,每種樂器也都會一點,「能唱能創作」是入團的基本條件。從目前發表的作品來看,創作產量最多的仍是團長張錫安為主。2015年底發行的首張同名專輯,以搖滾與民謠為底,唱出市井小民的生活記憶與時代景色,立刻得到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肯定,獲選為「2015年度十大專輯」,此獎項更被喻為金曲的前哨站,在2016的金曲獎,他們如外界期待,拿下「最佳演唱組合」大獎,並入圍「最佳新人」、「最佳台語專輯」、「最佳作詞」、「最佳封面設計」多項肯定。
樂團中有三位從小生活在南部,張錫安來自彰化、黃昺翔來自台南,馬卲權來自高雄,所以整體台語非常「輪轉」,創作的歌曲也大部份以台語為主,但誠如他們的創作彈性空間無限,國語歌曲並沒有被捨棄,甚至各種另類曲風也都在他們的思維裡。唯一不變的主旨便是來自社會生活的創作元素和靈感,紀錄著台灣特色文化,或懷舊氣息,或有關環境議題,基本都緣自對這個家園的「愛」,以及對一些社會現象的關心與擔憂。
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的歌曲《拆》,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強拆的時事新聞;《關電火了後》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源於一個悲傷的故事,記敘日本311地震核災後,倖存的災民因無法面對傷痛,所湧現的自殺潮。做為台灣社會的借鏡,也融入創作者的一份人文關懷。「2016年底還預計推出一首新單曲,表達台灣新住民的心聲。」張錫安說。
作為一個新出道的獨立樂團,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也勢必會面臨諸多挑戰,張三李四每個團員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本來是散落在各地的年輕人,因為「玩音樂」的共同理念而相聚,雖然對台灣的音樂文化產業前景有一份擔憂,雖然自稱是「一群三十歲苦悶青年」,但也許是年輕人獨有的樂觀與活力,他們對未來仍充滿希望,仍守著一份不放棄的堅持。
自今年獲得金曲獎肯定之後,張鍚安說他們很感謝一路上許多貴人的支持,也與很多其他樂團的創作人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並獲得許多邀約演出機會。張三李四的表演方式很自由,他們能唱自己的創作,也能唱COVER(別人的歌曲),不論國語、台語、西洋歌曲都不排斥,甚至配合演出性質,團員人數可以從兩位到八位,用音樂做「綜藝」,帶來平凡的快樂,也是每個張三李四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