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RED , 嚕嚕兒 圖 / 曾瑞蘭
隨著炙熱的七月到來八月來臨,一連23天的台北藝穗節(Taipei Fringe Festival)開始在街頭各場所開展開演;同一時間,世界的另一頭也同時展開了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及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
大多數的人可能分不太清楚「藝穗節(Fringe Festival)」跟「藝術節( Art Festival)」的差別,或是比較沒聽過「藝穗節」;廣義且簡單來說,「藝穗節」指的是非主流的團體所組成的,「藝術」就是已經成名或是有牌的。乍看之下,Fringe雖是一個非主流團體所組成的藝術節慶,但其產值卻相當驚人。全世界第一個 Fringe就起源於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愛丁堡藝穗節。
愛丁堡藝穗節的開始其實是有小典故的,1947年當時有八個不起自來的表演團體來到愛丁堡藝術節表演,隔年此現象又再次發生,當時有名記者用Fringe這個字”邊緣”來形容這些還不具名氣且不被收邀請的團隊,12年後Fringe才正式成為Art Festival的一員。愛丁堡藝穗節的表演團體逐年成長,1980年至2000年從300多團增加一倍,2010年開始已高達1900個團體,2015年落幕的藝穗節,已有來自49個國家共3314個團體參加。我想當時絕沒有人料到,這些不起眼的演出,在多年後已成為支持愛丁堡觀光的一大賣點。在當天會看到有趣的現象是,Fringe的聲勢及產值早已大大的超越藝術節,Edinburgh Fringe在去年(2015年)超過25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出者爭相聚集,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有來自49個國家共3314個表演團體在300多個劇場輪番上陣,整個藝穗節的共有五萬場次的表演節目,相當於每天有2000多場表演在這還比台北市稍小一點的城市較勁。近年來2016年台灣在愛丁堡藝穗節的能見度越來越高,今年文化部也從角逐的48個團體選出「偶偶偶劇團」、「許程崴製作 Hsu Chen Wei Production」、「滯留島舞蹈劇場 Resident Island Dance Theatre」、「水影舞集 Water Reflection Dance Ensemble」、「剴韻坊二胡教學」及「台南人劇團」六個團替代表台灣前往。
2009年我在愛丁堡藝穗節工作,住在距離Fringe的發生的市中心不到幾百公尺,每天一出門即可以感受Fringe的濃烈氛圍”藝味”在空氣中蔓延。8月16日我在愛丁堡街頭留下一段話,記錄著當時瘋狂的情境:「觀光客嘴巴總是念念有詞"擠死了!" “不要再給我DM了!"或是對那些奇裝異服的街頭藝人評頭論足;但想當然爾,如果沒有這些人集體製造些什麼,大家都只關在劇院裡,時間到了看戲,時間到了回家,藝穗節似乎一點都不好玩!」比起同時間在上演的藝術節,Fringe當然相對好玩許多,也更具原創性及聚眾性。藝穗節有另一個有趣的特色是有如米其林般的一星到五星的「藝評」,每天都爭相出現在各大報章媒體;藝評出現的來源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報章媒體給的,其次還有眾多劇評網站,另外還有許多網民也會參與評論,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已經行之有年,有非常多報紙都會在藝穗節期間有特別的報導,要在3000多個團體中得到5星級的評論絕非易事,但評論者多且多有主觀意識及喜好的注入,遊客還是多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挑選節目為主。但下次有機會一遊愛丁堡參加藝穗節,或許也可以買份The Independent或The Scotsman看一下。
沒有親身體驗過,或是沒有看到被數字化的結果,任何人都很難想像一個在70年前不被看好的「邊緣事件」,竟會在當今每一年的英國小鎮,整個城市從上到下,從政府、表演者到居民,都會不約而同的動起來,共同迎接來自世界各地超過35萬人的表演者、劇評家、藝術經紀人、劇院經理人及龐大的觀光客。2013年,Edinburgh Festivals Impact Study調查顯示,愛丁堡的節慶於該城市的社會影響力:超過89%的當地居居民都認為節慶提升了他們對於自己城市的信心,也強化了蘇格蘭正面的國際形象;另外也有77%的國際旅客認為這些節慶讓他們會想再來愛丁堡。這些節慶不僅每年為城市帶來平均超過2億英鎊(相當於84.42億台幣)的營收,並提供超過5,000多個就業機會。更值得一提的是,8成以上的居民都非常願意且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不僅敞開大門擁抱藝術的多元性,也擁抱了更多商機。愛丁堡藝穗節勇於創新,除了可以領取免費的完整節目手冊、設置專屬藝穗節的紀念品店之外,2014年也首創與機場直接合作取票,並提供app供戲迷下載,不僅用GPS偵測就近位置推薦表演,亦可線上購票。2015年更與知名的airbnb平台合作,推薦愛丁堡就近的民宿給遊客,提供旅客更完善的服務內容。
談到世界知名的藝術節,也有人會想到位於薰衣草故鄉南法的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每年的七月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藝術盛會,吸引數十萬愛好表演藝術的專業人士到場觀看,也讓亞維儂有「戲劇之都」(theater-city)的美名。亞維儂藝術節創始於1947年,起初由一群藝術家主動提出想要在非劇院的場合演出的構想,並希望可以對抗官僚的巴黎政府,給藝術更多自由想像的空間。於是邀請當時法國巴黎導演尚.維拉(Jean Vilar)來擔任導戲的工作。Vilar最後挑選了遠離巴黎的南法亞維儂城作為演出的據點,堅持當代藝術的原創性及自主性,讓藝術節逐漸成為每一年的世界劇壇重要盛事。1971年開始增加了「off」所謂的外亞維儂藝術節,讓更多新的淺力新秀加入演出,這些藝術家提倡更自由更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式,只要有空間演出即加入「off」的活動,但也因為參演團體的盈虧必須自付,宣傳自理,於是開始出現了各大街巷都貼滿各種表演宣傳物的奇景,也與原本的「in」的模式大異其趣。但近年環保意識提升,官方為了還給市民更有秩序的生活,也下令只能將海報貼在一些特地地點,滿街琳瑯滿目的宣傳節目海報也即將漸漸走入歷史。Avignon off的表演場地從私人劇場跳脫到倉庫、民宅、工廠等的地方,表演內容反傳統及反權威,演出長度約1-2小時左右,票價親民約10-15歐元。
今年台灣文化部也從41個表演單位,選出「動見体劇團」、「飛人集社劇團」、「頑劇場」及「丞舞製作團隊」四個團體代表台灣。台灣表演團體在亞維儂呼聲高不是這幾年的事,早在1998年,亞維儂藝術節就以「台灣慾念」為做為當年的主題,藝術總監更親自到台灣遴選出復興閣皮影戲劇團、台灣亦宛然掌中劇團、小西園掌中劇團、優劇場劇團、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當代傳奇劇場、國立國光劇團與無垢舞蹈劇場舞團等八個團隊前往演出。舞垢劇場也是50年來第一個受邀到亞維儂藝術節的舞團,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一位長居亞維儂的老婦人看完無垢舞蹈劇場的《醮》之後,不禁感動說道:「《醮》喚醒了亞維儂城沈睡百年的古老靈魂啊!」也讓法國人愛上台灣的表演藝術文化。
回到台灣看台北藝穗節,今年邁入第九個年頭,從2008年第一屆由61組表演團體開啟後,今年已經成長到159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體。藝穗節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城市的各處原本非劇場的地方,也會因應成為表演的場所。台北藝穗節從一開始僅有牯嶺街、南海藝廊…等五個劇場,跨大到今年有37個地方給表演團體作為演出;為了激發更多的創作,台北藝穗節也從劇場跳脫到巷弄,穿越人群來到戶外,讓藝穗節充滿更多活力及開放性。今年的台北藝穗節,也首度增加了實體報刊<
在藝穗節中,我們看到原本個人獨自為原創性奮鬥,到城市從上而下的共同打拼,蛻變到群聚的藝術及人們,支撐起一個城鎮的經濟及一個國家的名譽,創造無國界的感動,正所謂「文化力就是國力」。美好的事情不會偏離錯誤太遠,作對的事、找對的人、然後撐的久。下次有機會到南法或愛丁堡走走,記得也多多欣賞腳下被數百萬名藝術家路過的石階,年年被覆蓋又更新海報的壁磚,以及被音樂舞蹈戲劇包圍的建築。歷史橫跨的時間越久,藝術卻日意月新;這麼衝突的美感,就是這些城市最美的標記。